《理解圣史》前言(一)

一溪烟 译2017-03-19

《理解圣史》的前言部分将分七次推送,文中的注释,若非特别说明“作者原注”,均为译者所加,为方便查看,每段注释以粉红色字体附在每一节的末尾。

祈求安拉慈悯布推长老,升高其品级,并使其遗产继续泽被后人。 

今天的推送包含四个内容:

1、圣史的重要性;

2、圣史研究的发展;

3、圣史编撰的滥觞;

4、圣史传述中的学术方法。

 《理解圣史》前言

(一)

拉玛丹·布推  著

圣史的重要性

 

研究和理解圣史,不仅仅是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掌握,或对一些优美的故事和圣训的引用,与哈里发史或其他任何一种断代史不同,圣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

圣史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对圣史中提及的原则和例律的理解,让伊斯兰的真谛在穆斯林的脑海中成形——它已在先知的生平中尽显无遗。所以,圣史研究实则是一种实践活动,为的是借助最高典范穆罕默德来完全彰显伊斯兰的真谛。

如果要把圣史研究的目的逐一细分,可以将其归纳于如下的范围:

一、通过使者的生平理解他本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以便确定他并不纯粹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这人所尽知——他首先是一位获得安拉启示和佑助的使者。

二、让人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能从他身上找到最好的榜样以便效法。毫无疑问,不管要寻找哪方面的典范,都能在安拉的使者身上找到,并且如此清晰而完美。为此,安拉使他成为了全人类的楷模,“你们有使者作为优良的模范”(33:21)

三、通过对圣史的研究,帮助人们理解安拉的经典。《古兰经》中许多经文的意义,只有通过发生在安拉使者身上的那些事件及其应对方式才能得以阐明。

四、通过对圣史的研究,让穆斯林有能力正确地理解伊斯兰——从信仰、教法、美德等每一个层面。先知的生平,便是伊斯兰所有原则与细节的最完美呈现,这一点毫无疑问。

五、关于教育之道,给予伊斯兰中的教导者和宣教者一个鲜活的指南。先知本身便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和伟大的教育家,在宣教的不同阶段,他都因材施教,不遗余力探索最佳的教育方式。

圣史所以能涵盖上述目的,缘于先知的生平涵盖了人作为个体和作为社会成员而可能涉及的所有面向。

先知的生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崇高的典范:作为青年,如何坚守正道、忠肝义胆;作为宣教者,如何以智慧和善劝召人于主道,如何竭尽心力传达使命;作为国家的领袖,如何娴熟而智慧地处理政务;作为丈夫和父亲,如何善待妻室疼爱子女,同时又详细区分每个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统帅,如何运筹帷幄;作为政治家,如何真诚无欺而又世事洞明;作为穆斯林,如何在敬主与爱人之间谨守中道。

对圣史的研究,无疑把人类生活的所有面向都呈现在了一个最佳的典范和最好的形式中。

圣史研究的发展

  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的生平历史,蕴含着一种动力,支撑起了一场伟大的历史运动,让身处各地、语言各异的穆斯林都引以为傲。

圣史,是穆斯林们进行史学编撰的起点,因为初期的记录者们所辑录的,都是先知生平中的各种事件。

甚至,连蒙昧时代的历史,都是伊斯兰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以后才得以呈现。我们的领袖,造物之精华穆罕默德,他的出生及之后的整个生平,构成了一部大型历史百科全书。阿拉伯和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们,循着这部百科全书的指引,关注到了蒙昧时代的历史并将其记录在案,而后,“蒙昧时代”才得以定义。

以圣史为轴心,对阿拉伯半岛伊斯兰史的编撰活动才得以展开,并先后影响到阿拉伯半岛和其余伊斯兰世界的诸多历史进程。

在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那里,对历史事件的传述形成了一门独一无二的学科,它拥有一套精细的学术方法来辨别真伪。构建和贯彻这套学术方法本身并非他们的初衷,但宗教的需求迫使他们必须确保圣史辑录确凿无疑,以免任何捏造和杜撰的成分掺入其中。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领袖、安拉的使者的生平与圣行,是理解安拉经典的第一把钥匙,同时也是遵循和实践经典的崇高指南。他们坚信安拉的使者之圣品,坚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言辞,坚信他们将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坚信安拉将会巨细无遗地清算他们的行为。对这一切的坚信,促使他们踏上一条艰辛至极的道路,以便获致一套科学的方法,以之保护圣史的真相和先知的圣行。

这套方法,便是“圣训术语学”及“人物鉴别学”中的那些原则,它首先是为了服务纯洁的圣训而存在——而圣训又是以先知生平为依据——然后才泛化为一种去伪存真的史学方法。由此可见,对先知生平的记录,为穆斯林开启了进入历史研究和历史编撰的城门。而他们赖以考订各种传述和传闻的这些原则,正是他们智力活动的产物,因为他们深感亟需保护伊斯兰的根基和源头不受任何外物的无染。

圣史编撰的滥觞

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撰圣史,在年代上要晚于对圣训的记录。众所周知,安拉的使者在世之时,经他的同意和命令,记录圣训的工作便已开始。此前,他要确保他的弟子们能够辨别古兰经文和圣训在风格上的巨大差异,以免他们混淆二者。

尽管圣门弟子们很重视传述先知的生平事迹和教诲,但那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所以,一般而言,对先知生平的记录,都要晚于对圣训的记录。

最早有意识地记录先知生平的人,有阿尔瓦特·本·祖拜尔(归真于伊历92年)、阿巴努·奥斯曼(归真于伊历105年)、瓦哈卜·本·目纳比赫(归真于伊历110年)、沙尔哈比勒·本·赛阿德(归真于伊历123年)以及伊本·沙哈比·扎赫里(归真于伊历134年)。

尽管先知生平的许多事件散见于《古兰经》各种圣训集中——对于先知的生平,后者又更偏重记录其与教法相关言行——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史。故上述数人被视为圣史编撰的先驱,他们的著作不仅成为了这场伟大的学术运动的滥觞,也成为了迈向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的第一步。

可惜上述诸人的作品都已佚失不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剩下泰伯里从中引用的那部分文字。此外,据说在德国海德堡还藏有瓦哈卜·本·目纳比赫著作的残卷。

所幸,还有一部分人阅读过上述著作,并把其中的核心内容收录在自己的著作中,蒙安拉佑助,这些著作的主体内容得以流传至今。这些人中最早的便是穆罕默德·本·伊斯哈格,研究者们公认他的著作是那个时代最可靠的圣史。虽然他的著作原本《征战记》已佚失,但稍晚于他的艾布·穆罕默德·阿卜杜·马立克(即著名的伊本·希沙姆)为我们摘编了该书的精华,此距伊本·伊斯哈格编写《征战记》不超过五十年。

伊本·胡莱卡【1】说:“此伊本·希沙姆,乃据伊本·伊斯哈格之《征战记》详加校订、集成至圣实录者,其书流传至今,名曰《伊本·希沙姆圣史》”

总体而论,不同年代的圣史著作所倚赖的第一手资料,不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是《古兰经》。尽管它不是按惯常的方式来叙述先知生平,但它仍是了解先知生平概要和大体历程的首要资料。

其次便是公认诚实可靠的圣训学伊玛目们编选的圣训集,如六大部圣训、伊玛目马立克的《穆宛塔》、伊玛目艾哈迈德的《穆斯奈德》等等,尽管这些圣训集主要致力于从立法源泉的角度——而非历史的角度——记录先知的言行。正因如此,我们看不到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圣训集,大多数圣训集的编排都是根据教法门类排序,少数则是按照圣训传述者的名字排序。

第三,便是那些有意识地关注先知生平的传述人,圣门弟子中这样的人为数不少。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圣门弟子,只要曾经和先知一起经历过任何一件事,都会不止一次地向其他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讲述,只是,其中没有任何人着手收集和编撰圣史。此处,我想提醒读者注意“记录成文”和“整理编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前者如前所述,还在先知在世时便已开始。而后者,指的是收集并编写成书,是在之后的时代才应运而生。

注释:

【1】伊本·胡莱卡,公元1211年—1282年,大马士革著名的历史学家、法官及文学家。

圣史传述中的学术方法

众所周知,圣史的记录,被归入了所谓的“历史学”之范畴。尽管如前所述,圣史恰恰是“历史学”的起点,也是对之前和之后一系列历史事件进行观察的动因。

但是,圣史的书写者们究竟依照何种方法来书写和编撰?

他们根据下面即将提到的那些学术原则、循着今天被叫做“客观主义”的进路来及记录历史。

圣史记录者及圣史学的学者,其任务并非研究圣史中的各种事件,而是根据“圣训术语学”和“人物鉴别学”的标尺将其如实记录——这两门学问,前者涉及传述线索和圣训文本,后者涉及传述人生平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客观主义”。

他们把借助这些学术原则获致的事实或信息记录在案,并止步于此,不在其中添加任何主观的想象、观念和认识。

他们认为借助这种精细至极的学术原则而获知的历史事件,是应当尊重的真相,必须将其原模原样地告知世人。同样,他们认为个人的分析和主观的倾向通常是外在环境的投射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将其视为裁判、赋予其随意排除和解释之权是一种不忠,不可原谅。

有赖于这些学术原则的保障,基于“客观主义”的历史观,我们得以获知先知的生平——从出生和血统,到他的幼年和少年时期(包括期间各个阶段伴随着他的种种预兆),再到他的为圣和启示的降临,以及他的诚实可信和种种美德、安拉在他的身上显现的种种奇迹、响应其养主的命令而宣教的各个阶段——忍耐、然后自卫、然后是宣教事业受到威胁时的主动出击,以及安拉以《古兰经》或圣训的方式启示给他的教法例律和立法原则,凡此种种,无一遗漏。

因此,圣史的史学工作,仅限于将事件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后人,而这又是在前述学术原则的保障下进行的,即从传述线索及其连续性、传述人及其生平、文本、事件和是否奇异【2】等角度来确定传述的正确性。

至于在确保圣训可以完全接受之后,从中演绎出各种推论、细则、原则和意义,则是与史学无关的其他领域的学术工作,不应混为一谈。它是一项自成一家的学术工程,有其既定的方法和原则,从圣训中演绎结论和原则,要确保在其学术规范下进行,以免其中掺杂进威廉·詹姆斯所谓的“信仰意志”【3】那类的幻想和私欲。

这些原则包括:归纳推理、必须遵守的各种规则和所需的各种求证方法。按照这些原则,人们从先知生平的各种事件中演绎出许多例律,有些关乎信条和信仰,有些关乎教法和行为。

此处的要点在于:要知道圣史是独立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和历史著述的,二者在目的和内容方面大异其趣,它本是其他学术活动的衍生物,立足于以前述那些学术原则为地基的历史大厦之上。

注释:

【2】此处的“奇异”是圣训学中的术语,指的是某个传述人所传的一则圣训与其他更可靠、更强的传述人所传的圣训相冲突。

【3】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1842——1910,实用主义哲学奠基人。”信仰意志“是他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宗教信仰乃意识的产物,并非一种客观存在,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从实际效果看,信则有不信则无。

 (未完待续)

 

Search Videos

Video Share RSS Module

Dialogues

<

小净与礼拜示意图

伊斯兰美图

Go to top
JSN Boot template designed by JoomlaShine.com